文化学 >>> 诸葛亮文化研究 楚汉文化研究 中华玉文化研究
搜索结果: 1-7 共查到知识库 文化学 农业相关记录7条 . 查询时间(3.625 秒)
独山玉开发利用历史源远流长,从南阳黄山等近百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器来看,早在约7000年前,先民们就开始利用独山玉制作铲、斧、刀、镰等生产工具。这一旷古未有的事业开创了玉文化的先河,展示了独山玉万般灵性、厚博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得自古至今成为中国“第二大名玉” ,成为中国农耕文明和历史文化的重要信息载体。
从万县到宜昌之间的三峡地区,山高谷深,地势陡峻,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其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大大落后于峡区两侧的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
战国时期,楚国农业又有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铁农具的普遍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作物、农副产品的增产。战国时,楚国粮食丰收、品种多,不仅在古文献中有充分反映,近年来考古发掘,也进一步得到证实。
楚国农业的历史考察(二)     楚国  农业  历史考察       2009/7/1
若以近代农业或者现代农业的眼光审视,“火耕水褥”当然是落后的耕作方式。但若将其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中考察,则仍不失为先进有效的耕作方式。上古之世,在犁耕尚未推广而荒地多、肥料少的条件下.火耕水褥却是因地制宜发展粟作和稻作农业的良策。直到汉代,实行“火耕水褥”的江南还“无饥懂之患”,因此汉武帝才诏令山东的灾民前往就食,甚至准许他们在那里安家立业。有的学者之所以根据当时楚地盛行“火耕水褥”...
楚国农业的历史考察(一)     楚国  农业  历史考察       2009/7/1
本文拟从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生产水平三个方面,对楚国农业的概况予以考察。
楚国农业的历史考察(三)     楚国  农业  历史考察       2009/7/1
根据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原理,战国中期楚国直接生产者身分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劳动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因为同过去那种农奴身分相比,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松懈多了,他们有更充裕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从而能创造出比过去大得多的价值。
南阳的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都比较丰富,其重要的河流在历史时期不仅有灌溉之利而且有舟楫之便。其盆地的地理优势使盆中地区形成一个低缓的冲积、洪积平原。历史上曾称南阳“土沃壤衍”、“地称陆海”(《元一统志》卷3《南阳府》。),“据宛穰之沃野”(《方舆全图》卷2《河南》。),“割周楚之丰穰”(《文选》卷4《南都赋》。)等等。可见,在历史上,南阳是一个富饶之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