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4 共查到“经济史 效应”相关记录4条 . 查询时间(1.187 秒)
运用沪港通前后三年的样本数据,首先采用线性VAR模型分析发现沪港通后沪港两市联动性存在结构性变化,然后从投资者异质性及跨市资产配置角度提出汇率波动对股市波动存在时变抑制性,并以汇率作为门限变量对沪港通前后两个样本进行了三市间联动性的区制转换分析,发现沪港通后汇率波幅增大对沪港两市之间的联动性存在抑制效应,而沪市与美市之间仅存在由美市到沪市的单向短期波动溢出效应,并提出建立汇率到股市的动态监测机制,...
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分析
技术进步 就业 协整分析
2012/11/26
技术进步虽然在短期内不利于就业的增长,但在长期内能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就业。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1952—2004年我国的就业、技术进步、平均工资、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在长期内促进了就业,平均工资对就业并没有显著影响,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了就业。
贡德·弗兰克与彭慕兰通过对明清时期西方白银流入东方过程的描述试图说明,直至18世纪中期,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这一观点对于打破长期流行的“欧洲中心论”的神话是有益的,它为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历史提供了新的框架和角度。然而,白银在明朝中期以后的大量输入,虽然扩大了中国大一统经济系统的容量,促进了生产的扩张与贸易的发展,使濒于热寂状态的社会经济重新焕发了生机。但毫无疑问,这是以对自然资源和人力...
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其效应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工业化道路 创新
2008/1/3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决策,是贯彻邓小平“部分先富带后富”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基于改革开放新形势的正确选择。其基本内涵,不仅是沿海地区要发展外向型经济,而且更重要的是沿海地区要率先发展起来,影响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这一新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和开放的有机结合,不仅开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也成为新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探索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