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德国文学”相关记录44条 . 查询时间(2.406 秒)
郑州大学德国文化中心成立于2006年,由德语系有科研潜力和兴趣的教师作为中心成员,同时吸收校内外对德国文化有研究和兴趣的教师参加。中心主任为张晓青教授,目前共有专职研究员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所有研究员均有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科隆大学、拜罗伊特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等世界名校进行访问学习的经历。中心主要从事德语语言、德语文学、区域与国别、翻译理论与实践、比较文学与跨文化...
《好忙好忙小镇·走出去》系列绘本(全3册) (图)
《走呀!去赶集》 《开动!去航行》 《出发!去郊游》
2023/3/31
这是一套隐藏物品和情节的无字绘本,共包括《走呀!去赶集》《开动!去航行》《出发!去郊游》3本,含上百条故事线,兼具群像刻画和多线叙事,小读者可以走出家门,在河上航行、去赶集、去郊游,感受丰富的休闲生活。这套书拥有强大的实用功能,既能引导孩子们阅读图像、探索故事,也能认知生活、寻找发现,适合亲子交流,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专注力等。
《小汤姆太空大冒险》(图)
《小汤姆太空大冒险》 太空科普 德国
2023/4/3
小汤姆少校和好朋友斯黛拉,还有全宇宙最聪明的机器猫小冥第一次接手了“1号太空营”空间站。但事情可不像他们想得那么简单。太空中除了美丽的风景,还有突如其来的威胁:他们能让空间站躲过太空垃圾的袭击吗?他们能阻止彗星撞击地球吗?太空生活除了探索未知的激动,更多的是解决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他们必须替换太阳能板上的零件,修理月球受损的激光测距仪。当然,在冒险的旅程中,他们将获得远比在学校里学到的多得多的太空知...
十多年前,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hanghai Media Group,SMG)制作了10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介绍10位同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国际著名人士,从基辛格、中曾根康弘到顾彬(Wolfgang Kubin)。顾彬一集的开场白是我做介绍:“顾彬是三位一体:诗人,学者,翻译家。”我当然知道这一说法只是化约,现在面对这本为了纪念他75华诞而出版的近200页的《顾彬成果目录》,感觉更是如此。“...
德国汉学视野下老舍作品的译介与研究
老舍 德国汉学 译介 接受
2023/3/10
满族作家老舍是德国汉学界翻译、研究最多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译介历程逾七十载,历经遇冷期、高峰期、回落期及低潮期。德国汉学视野下的老舍译介以文学性、审美性阐释取代西方惯常的猎奇性、政治性解读,不断丰富拓展德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彰显老舍文学经典的世界性魅力,在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传播中可谓独树一帜。
《恋爱中的男人》以大文豪歌德为主人公,描写了他的一段黄昏之恋。歌德七十三岁时在疗养胜地马林巴德度假,因参加玛利亚温泉城的假面异装舞会,而对芳龄十九的少女乌尔莉克一见倾心。此译本并非瓦尔泽新作,但当最新再版的书摆在面前,空气中隐约散发出丝丝特有的油墨书香时,瓦尔泽的喜悦显而易见。用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社长曹元勇的话说,“老爷子眼泛泪光,签名的笔尖微微发颤”。该书已陆续被译成十九种语言。
本文对曼迪·冯克的论著《接受理论与接受美学》作了评介。冯克运用话语史和概念史方法,对东德接受理论和西德接受美学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做了梳理,肯定了这两种理论话语的趋同和东德学者的理论创新,并将两者之间的理论交流定性为文化领域的杂交过程。
康德:近代文类理论哲学化转型之滥觞
康德 审美判断说 天才说 文类
2016/11/24
在哲学革命的催化作用下,德国古典文类理论的批判性裹挟文类理论自身平抑纷争的内在诉求,迈上了哲学化转型之路。其中,作为德国古典美学奠基人,康德的文类理论分别立足艺术评价层面的鉴赏力学说或审美判断理论、艺术生产层面的天才学说,实现反文类客观规则的宏观宗旨。康德文类理论以主体的先天立法清除了所有外在性的客观规则所可能引发的理论障碍。从此,文类理论中曾经纷纷扰扰的外在客观规则之争,由德国哲学革命之唯心主义...
中国的歌德译介与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 歌德 研究现状
2012/2/7
中国人最早接触歌德可以追溯到曾任驻德公使的李凤苞(1834-1887);但歌德进入中国的公众视野则还需要等到1902或1903年,诸如赵必振依据日人编本所作的“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可特传”(歌德传);但真正从德文译介,并对歌德有所体悟的恐怕要推马君武。从那时起,中国的歌德译介,逐步进入中国,并在现代中国语境之中发挥了极大的资源作用。但较之篇幅庞大的歌德全集来说,仍然只能说是“同志仍需努力”。深...
创造的冷静与伟大的耐心——简论席勒“艺术创造”思想的当代意义
创造 席勒 艺术创造
2012/2/7
席勒一生,跌宕坎坷;青年虽暴得大名,然亦造就日后的悲歌慷慨生涯。这种独特的生命阅历,落实在个体确实历经忧患艰难,让后来者凭生许多悯惜敬怜之意;但落实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却未尝不是“天降大任而苦之”的一种方式。能够从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并坚守理想者,也就能够承担为创造者的责任。
风仪贵兮,美人绰约——席勒戏剧中的女性
席勒 戏剧世界 女性
2012/2/7
其实纪念席勒,最能引起人无限向往的,仍是席勒文本中所勾勒的那个“戏剧世界”,那些男性的豪迈武勇,固然是了不起的英雄形象的史诗塑造;而女性的优美典雅,尤其为我所心生敬意,景仪不已。那四部以女性命题的历史剧,既展现出席勒的异邦想象,也表达出他对于“理想女性”的追求。不管是为“帝王后裔”的《玛利亚·斯图亚特》,还是为“农家英雌”的《奥里昂的姑娘》;甚至追溯远古的《墨西拿的新娘》,异域风情的《杜兰朵》,都...
柏林:帝国时代的“沼泽”——论冯塔纳《卜根普尔一家》的潜结构
冯塔纳 《卜根普尔一家》 自我评论 现代性
2012/2/8
本文认为,特奥多尔·冯塔纳的柏林小说《卜根普尔一家》的现代性体现在现实主义文本下隐藏的水的喻意、饮食类比和作者借人物之口着意隐蔽小说的写作意图和叙述方式所构成的自我影射。这些隐藏的文本游戏体现了这部小说罕见的审美现代性。
谢拉皮翁原则与《堂兄的角窗》——德国文学的一段问题史
谢拉皮翁原则 内视 全景式观察 现代感知模式
2012/2/8
本文试图澄清德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争议,即浪漫派作家霍夫曼是否在晚年作品《堂兄的角窗》中放弃了他早期的诗学原则——“谢拉皮翁原则”。本文从分析“谢拉皮翁原则”的内在结构入手,探讨霍夫曼小说创作艺术的特征,同时研究《堂兄的角窗》诞生的时代语境与霍夫曼审美视角转换的深层原因。
马丁·路德与德意志启蒙文化
马丁·路德 德意志启蒙 文化
2012/3/19
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为德意志启蒙最终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德意志启蒙中的“文化与政治”问题同样与马丁·路德有着极深的渊源。德意志文化启蒙已然实现之际, 政治启蒙却依然遥远, 文化与政治如同马丁·路德的时代一样, 悲剧性地分裂着。
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是德国二战后初期德语短篇小说的典型代表。伯尔的短篇小说《 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 《 Wa n d e r e r ,k o m m s t d un a c hS p a …》 ) 体现战争期间青少年的成长教育主题。青少年在军国主义教育背景下成为纳粹统治、 侵略的工具, 战争炮灰。德国二战后初期德语短篇小说是对德国文学传统形式的丰富,是表现现实题材的最佳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