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伦理思想史”相关记录276条 . 查询时间(7.016 秒)
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杨氏宗族以杨家将为始祖,利用英雄祖先传说不断进行宗族的自身建构,其宗族叙事折射出国家观念和地方社会秩序。对杨氏宗族多层次叙事结构的整体性关照,不仅可以深化、拓展宗族建构的理论研究,还为推进当代社会伦理建设、再造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动力提供有益借鉴。
对于民国初年的读书人而言,如何建设新生的共和国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除了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外,共和国还呼吁道德重建。与效法欧美的思路不同,不少态度保守的读书人选择从传统中寻找思想资源,试图通过读经和孔教入宪的方式来保存伦理道德。无论借助的是阅读还是宪法,他们希望在一个急速变动的时代重新确认伦理的意义。虽然存伦常于共和时代的努力失败了,但是他们调适的取向却表达了文化民族主义的诉求,呈现出民国初年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 民族共同体 文化心理
2022/7/26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长期交往和不断融合形成的共同体,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深沉厚重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壮大,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谐,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善性、恶性与责任:儒家责任伦理人性机制研究
儒家人学 责任伦理 人性机制
2022/7/26
儒家人学最为核心的要义是人性论、人格论、人生论和人伦论四大层面,它往往把人性与伦理、人性与善恶等问题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以为所倡导的道德及其责任奠定形而上基础。人性善恶问题构成为儒家人性思想的核心和底色,以伦理之善恶来言说人性问题并致力于为各种思想奠基构成了儒家人性论的悠久传统,这不能不说同伦理是儒学的核心密切相关,也体现了儒家的泛伦理主义特质。
在中国语境中,公德概念是宏观国家之德和微观公民之德的有机统一,立足于实践以国家之德引渡公众之德是实现两者统一的逻辑路径。宏观公德体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微观公德体现出社会的文明程度,两者的关系经历了混沌一体分化发展有机统一三个发展阶段,公德的内容由强调齐一性向注重层次性转变。真正落实公德两层面内容的有机统一是未来中国语境中公德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中国公德建设方案形成的关键之笔。
中华经典中的思想和智慧
中华经典 思想智慧 周易
2013/8/8
挖掘、梳理和研究《周易》、《老子》和《论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并从理论和实际、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提炼其中的价值,就是要在继承、弘扬和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服务和谐社会、切近国魂民心、重塑国民人格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从伦理反思的视角来看,乾嘉学者从四个方面对传统伦理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道德哲学作了新的拓展:首先,通过批判理学的本体论的德性伦理学,将道德根源建立在生活形式所凝结的礼之上;其次,主张自然人性论,提出节性说,反对以先验性善为基础的复性说;第三,主张道德评价的标准放在外在的行为规范上,注重行为的后果;第四,不以“成圣”而以守礼为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乾嘉思想的伦理向度是理解中国现代性发生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实践性: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属性
环境伦理学 中国 实践性
2012/11/20
环境伦理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其实践性兼具道德哲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双重特征。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实践性研究体现在生活、生产、建设、教育、环保、制度等方面。在“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学派”的宏伟目标下,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实践性研究应把握更深层次的方向。
世界观、伦理性文明与主体性中国思想
世界观 伦理性文明 主体性 中国思想
2014/3/18
也许,唐代兴先生评论何包钢民主理论的文章中的一段话,加以征引并评述邓正来的理论贡献与努力也相当合适:“‘方法’(Method)一词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拉丁语methodus,二是来自希腊语methodos。在希腊语中,methodos一词中的meta-意即‘超越’、‘在……之后’。从词源学角度看,超越性构成方法的内在规定,因为方法始终是探索性、认知性和建构性的。探索性、认知性、建构性,此三者规定了...
新中国历史学创建时期历史研究的新进路
新中国 历史学 历史研究
2010/12/2
新中国的成立开始了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崭新时期——新中国历史学创建时期。这是一个具有特定时代内涵的时间概念,涵盖了建国后的前十七年(1949—1965年)。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这是继传统史学、近代史学之后的一个全新时期。如果说,中国传统史学时期是以封建正统史学占主导地位为基本特征,中国近代史学时期是以实证史学占主导地位为基本特征;那么,新中国历史学创建时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占主导地位为基...
侯外庐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侯外庐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2010/12/2
侯外庐(1903-1987年)是我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它与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著名学者,曾被新中国历史学界称为“五老”。“五老”这一尊称是同他们创建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光辉业绩分不开的,而在这方面,侯老更有其独自的贡献。
新时期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思考——以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研究为线索
新时期 中国历史学 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研究
2010/12/2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新时期。如所周知,建国后至今,中国历史学经历了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两个时期。前三十年,中国历史学的最大成就是确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主导地位。“文化革命”期间,因受极左思潮的干扰和破坏,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主导地位一度受到削弱和动摇,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一度严重受挫。后三十年,中国历史学的最大成就是重新恢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主导地位,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儒家责任伦理的当代价值
儒家 责任伦理
2009/9/1
当前中国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在于责任的缺失和相应伦理观的混乱。由于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旧的价值观念已经动摇,新的价值观念正在形成中但还未普遍确立,价值观的错位缺失是人们责任感缺失的一大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中不负责任的现象比较地多了起来。于是,在当前中国责任伦理的建设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中丰富的责任伦理思想,应该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下仅从政治生活中的信念和...
考察《诗经》中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诗经 伦理思想 当代意义
2009/9/1
《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作品赞颂了:我国先古时期各诸侯国人民勤劳、善良等基本道德品质;他们追求和坚守纯洁爱情、恪守孝道的家庭伦理美德;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善的德行;揭露和批判了一些荒淫无耻恶的品德。对《诗经》中伦理思想的考察,可以借鉴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以更好地促进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论墨子人才伦理对当今人才选拔的启示
墨子 人才选拔伦理 当代启示
2009/9/1
在墨子人才伦理观中,墨子就君王、执政官员如何知人善任、亲近贤才;如何选拔人才、任用贤德士人;以及选拔任用贤德人士带来的社会效应,人才选拔的重要性、原则和方法做了详细的论述。对墨子政治伦理思想——人才伦理的研究,对当前人才的选拔,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正面的警示作用,并能防微杜渐,逐渐根除各级官员在手握政权时不能自律而腐败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