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各体文学 >>> 中国诗歌文学 中国戏剧文学 中国小说文学 中国散文文学 中国各体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各体文学相关记录2462条 . 查询时间(3.145 秒)
关于海子,燎原曾有一个恰切的评价:“海子,就其本质而言,正是这个意义上一匹四趾摁着泥土,从大地上腾起的野蛮的豹子,一只五脏俱裂而咆哮着扑向太阳的血淋淋的豹子。”(1)这一句常常萦绕在耳畔,这只黑豹带着思绪奔向那辽远的诗歌语言的绝妙海洋。
报告文学集《在铁人身边的我们》是石油女作家崔英春的新作。她奔走于大庆油田一处处生产、科研、工程建设及海外市场,深入原野深处的井场、钻台、油站、队部、作业区、通勤车站、办公室、家属区,倾听一百多位不同岗位、不同职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大庆石油人讲述,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把他们追梦路上的奋斗与拼搏、光荣与梦想凝结成15篇长故事,所及52位主角人物,共计24万余字。
《去家访》是黄灯继《我的二本学生》之后推出的新作,记录了她在2017年-2022年走访自己学生原生家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在这些散落在地图上、需要无限放大才能看到它名字的小城、乡镇、村落里,黄灯与学生的父母、祖父祖母、兄弟姐妹、同学发小、街坊邻居一起交流,倾听他们对教育和人生的体悟,进而更真切和深入地了解那些从四面八方来到她课堂上的年轻人,她的二本学生。
《收获》App“无界·收获App双盲命题写作大赛”首届首奖作者林戈声最新短篇小说集,从类型文学到严肃文学,她以“越界”的小说,书写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不可名状的恐惧。患有巨物恐惧症、痴迷于动漫手办与微雕艺术的赵孟鹤;在巴哈马群岛和一头猪相爱的郑欣爱;17岁进城打工、有通感能力的许长生;还有相约自杀的少男少女……这是一群携带各种隐秘病症的奇特之人,作者通过对病态社会与现实人性的整体观察,呈现了一份当...
叶长鹰,他来自上海静安区,又画油画,“滋养他的,是黄浦江上的各国轮船,沉默宁静的小洋楼,繁荣奢华的街市”,却在那样一个充满不可抗力的时代里,沦落到钢城,在灰头土脸的工人堆里埋没但不融入,不声不响地把家布置得仿佛进到老上海的格调,满目的高傲和清雅,同时也是拒绝和唾弃。
《燕东园左邻右舍》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的非虚构力作,让挂上“历史建筑”标志牌的燕东园22栋小楼开口说话,讲述1926—1966年小楼里的住户与往事。作者以特稿的笔法、详尽的史料搜集,以及对数十位燕东园二代的访谈实录,抢救对现场的记忆,抢救被淹没的历史——缅怀与致敬那一代学人:他们出生于清末民国初年,留学于海外,在国难时毅然归来,以科学文化报效祖国,历经各种磨难,始终一片冰心在玉壶。
南开大学穆旦诗歌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2016年12月,为非实体研究机构,挂靠文学院。
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由中文系与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叶嘉莹教授合作建立,以研究和传播传统文化为职志。成立于1993年1月,原名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
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促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中国作家协会设立专项资金,开展重点作品扶持工作。
2023年,不少小说在书写生活的深度上有了可喜的进步。对生活的表现是否有穿透力,是检验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尺度。这一年的小说创作中,有多部长篇小说书写乡村生活,以扎根土地的文字,展现乡村巨变,刻画人物命运,标注生活的刻度。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街头诗运动成绩突出,街头诗作为媒介算不上性能优良却仍风行一时,原因正在于其战斗性、诗性与人民性的特质。“破壁人”的存在使街头诗在易于湮灭的同时获得战斗性内容与媒介意义,“造壁人”的书写、张贴行为被视作战斗的一环,成为街头诗最具说服力的信源佐证。街头诗的“悬置”诗性使自身呈现多种样态的同时,也赋予其承担不同宣传任务和因时而变的可能。
第11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有239部,不乏名家之作如王小鹰的《纪念碑》、王跃文的《家山》、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艾伟的《镜中》、冯骥才的《艺术家们》、刘庆邦的《女工绘》、麦家的《人生海海》、阿来的《云中记》、林白的《北流》等。乔叶2022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宝水》,2023年8月11日被公布为获得第11届茅盾文学奖的5部作品之一。这是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至高荣誉。乔叶也是本...
从晚清到现代,作为儒家伦理基石的自然叙述瓦解,新的自然叙述亟待建立,鲁迅等人在修辞和文体等层面不断纳入各类资源,如清儒求实的知识论述和语言实践、法布尔式的微观描写、民俗学的经验和传说记录,等等,不断冲击白话文和现代文学的边界,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叙述呈现出丰富的维度和广阔的光谱。
潘务正教授《桐城派“沉郁顿挫”论》发表于《学术界》2023年第11期。文章认为:桐城派极为重视“沉郁顿挫”之法,将其视为抵制诗文通俗化的有效手段。在桐城派看来,俚俗诗人崇尚性灵,反对闻见道理,故其诗“凡鄙浅近”;而“沉郁顿挫”之文法蕴含着高广的胸襟、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
大历诗风与盛唐余响     大历诗风  盛唐余响  刘学锴       2024/1/2
刘学锴教授《大历诗风与盛唐余响》发表于《学术界》2023年第9期。文章认为:胡应麟谓大历诗“气骨顿衰”,似已成定评。但大历诗还有另一侧面,即在部分诗人诗作中所回荡的盛唐余响。由此可见诗风变化的渐进性和一代诗风的多重性。揭示这种渐进性与多重性,可以进一步引发对唐诗分期的重新思考。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