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应用语言学 >>> 翻译学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库 翻译学相关记录1223条 . 查询时间(3.594 秒)
戴乃迭是参与新中国国家翻译实践的外来译家之一,她独译及与杨宪益合译的中国文学作品涉古及今,体裁广泛。与杨宪益一样,戴乃迭也是国家翻译实践的执行者,已有研究却偏重杨宪益忽视戴乃迭。我们从国家翻译实践视阈探析戴乃迭的独立翻译,发现其独立翻译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适应特征,是新中国翻译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
华裔获得语作家具有杂糅的新移民身份特征,其作品呈现出两种文化碰撞所带来的精神迷惘和文化调整,译者能否意识到作者在文字背后的身份建构过程将对其翻译行为产生影响。通过对《逃避之道》汉译的分析发现,译者采取了文化还原和广义回译等归化翻译策略,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中表现为"务实"高于"求真"。译文基本能够体现作者在对故国凝望中的身份定位以及在"他者"文化中的身份焦虑。鉴于语境和文化的独特性,译者若能适当增译...
《飞鸟集》是一部近似英文自由诗的格言诗集。选取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及自建诗歌语料库为参照语料库,考察郑振铎、冯唐、陆晋德三个译本,聚类分析显示三个译本均出现了风格变异:“郑文”与爱情小说最为相似,而“冯文”和“陆文”与侦探小说最为相似。风格变异的原因可从高频主题词、各译本典型词汇和词汇丰富度探求:第一,“郑文”倾向选择一个固定表达对应某个英语词汇,“陆文”和“冯文”则富于变化。第二,“郑文”和“陆文...
作为一种颇具效率的翻译方法,零翻译近年来已被翻译工作者们广泛应用于各类文本的英汉翻译当中,大量英语词汇通过零翻译进入汉语文本。近年来,与零翻译相关的学术研究大都是对零翻译的定义及分类进行重复解释和分析,较少有学者以批判性眼光看待零翻译现象及其在科技、政经和文化等领域产生的负面影响。根据零翻译的定义和主要观点,结合零翻译的使用现状,以其当前主要的应用领域为研究基础,可以对零翻译在科技、政经和文化领域...
古今时代变迁导致的语言表达差异产生语内翻译,地域差异产生的语言差异需要语际翻译,还有符际翻译等。一般认为,相对于古文译为今文,他族语译为本族语的难度更大。可事实上,译古为今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困难,如果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相当的文化积累、专业知识,译者同样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误释、误解和误译。比如,隋代名僧彦琮所著的《辩正论》为我国历代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所重视,不少翻译研究者都曾对该文进行过不同角度的解读...
毛泽东诗词的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当前的国际文化新环境,给我们提供了或许能传译毛泽东诗词中更多文化信息的新机会。我们应该把毛泽东的七言律绝翻译成诗行有固定长度而又遵守英诗传统节律的作品(比如六音步、12-13音节)、并且贯彻原作一韵到底的用韵方式,以求尽量如实地向国际读者展示汉语近体诗的独特魅力。这是一种追求汉英特色更完美合璧的译诗创新。应该相信,国际英语读者会逐渐接受这种方式的译文。
英汉笔译是围绕翻译单位而展开的语际转换活动,能否运用可靠的形式方案对翻译单位的操作过程进行简化和规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英汉语言中的无标记表达暗含着人类的认知共性,可类比于简单的物理运动,而语言中的标记性表达结构则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这些认知规律的人为操纵和刻意控制,集中反映了英汉语言的个性特征和语用风格,凸显了两种语言基本结构之间的时空关系。因此,研究英汉语言中的形式标记,特别是原文和译文中...
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中,武术术语的英文翻译良莠不齐,标准不一,英文译名中频繁出现一词多译、多词一译、硬译、错译等问题。在进行武术术语英译时,译者要从弘扬中华文化与服务读者接受的宗旨出发提出对策,一方面要以准确性、简洁性、单义性、专业性和民族性为原则,运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采用直译、意译、音译、综合翻译等方法进行术语翻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武术术语英译的标准化管理,以术语管理技术和工...
定中结构是自然语言中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结构之一,这种结构在词汇层面叫作复合词,在句法层面叫作定中短语。影响定中结构加工的因素既有共性(语义透明度、使用频率、成分间的匹配性和兼容性、成分间可切分性),亦有差别(形成机制不同,加工难度有别)。名—名结构和形—名结构研究相对深入,而动—名结构相对薄弱。总体上看,三类定中结构的加工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够,与英语等有标记语言相比,汉语定中结构的加工研究更加...
诗词所独具的诵读性及意蕴感的语言特质使其成为音义学研究的最佳素材。本研究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在梳理中西音义学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借助最新语音语料库手段,从音韵、节奏、音义联觉等方面进行小型实证研究,并进行客观数理分析,探索其韵律格局、译者风格与美学价值。通过研究发现,相比之下许渊冲译本在音韵、节奏、音义联觉等方面的把控达到了音义最佳的契合点。
作为跨文化的重要文学载体,文学翻译在将文学内容从一种文化语境转换为另一种文化语境的过程中,承受着不同文化语境的冲击,并谋求在文化冲击中达到沟通、同构或整合,从而构建新的文学翻译话语。文学翻译以文学作品为对象,属于话语的范畴,文学翻译的过程是将源语作者、文本和本土文化嫁接进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于原作的偏转和遗漏,以便加入目的语文化的权利对话,期间作者、译者、读者和目的语接受环境...
文化历来是国家竞争力重要因素,拥有强大文化“软实力”就意味着能够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都希望与异质文化沟通交流,使文化冲破原有国界和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得到传播和认同,只有自己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在国际社会得到传播并认同,文化才变为真正的软实力。(李智,2008:22)文化如同知识,其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文化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习总书记的这个要求让从事外宣翻译的同事们深受鼓舞,认识到以融通中外为导向的政治话语重建与创新,会极大提高外宣文本的可译度,提升外宣翻译工作的可操作性,减少外宣翻译由于文本的内宣特色太浓而面临的巨大挑战。但是,融通中外新概念新表述的创建艰难而复杂,外宣文本中不适合外宣或难以用外文表达清...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在语用翻译论指导下培养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能否做到原语和译语间的等效转换。为了做到准确熟练的等效转换,语用翻译论提倡兼顾译事“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元关系,该观点将有助于在翻译过程中处理好“理解-转换-表达”三方面的关系。本文根据语用翻译论提出有利于提高翻译能力的五项认识:摆脱原语形式束缚;重视思维方式差异;遵循“为译语读者而译”;名称翻译中学会重命名以及译事...
海南大学文学院穆雷曾给今年在昆明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提交了一篇很有趣的关于语用学与翻译的论文[1]。她借用笔者在《语用学概论》(何自然 1988)中的一些例子,从翻译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翻译中到底要不要把语用含义译出来?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