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理论语言学 >>> 普通语言学 >>> 语用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库 语用学相关记录378条 . 查询时间(1.906 秒)
“每”是外部量化的全称量词,“都、皆、所有、全”是内部量化的全称量词,根据句法规则,两类量词不共现,但基于修辞动因,会有表语用强调的少数共现用例。“所有、全”与“皆、都”可以自由共现,并经过了语用强调到常规表达的语法化。到了现代,“每”可以自由地量化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与“皆、都”共现的用例极大地增多,且进入了很多原来不被允许的句法位置;“都”也实现了功能扩展,可表示外部关系。不过即使如此,“每”...
“假+NP”源于2017年初的网络流行构式“我可能V了假N”,同时作为一个网络语在日常生活中流行起来。“假+NP”中形容词“假”具有搭配广泛性和能产性的特征。“假”作为一个等级形容词,其引导的量级结构只有下限而没有上限,当把某一事物的“真”作为上限时,任何与它不同或偏离某一事物原型的,都可以称之为“假”。围绕构式“假+NP”的认知语用意义,重点分析原型理论下“假+NP”的多样性、模糊性及能产性等特...
隐喻是《楚辞》写作的诗学机制,隐喻翻译直接关乎目的语读者对《楚辞》内涵的理解与领悟。隐喻翻译应兼顾隐喻目的,以传递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为旨归。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观照,在达成所指目的时可以采用等喻或者换喻的方法,在达成语用目的时,可以采用转换意义、省略喻体的翻译方法。恰当的隐喻翻译,有助于塑造诗人爱国求索的形象,有利于目的语读者领会诗人笔下深刻的内涵,也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无怪乎”从跨层结构短语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街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涉及的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有:跨层结构词汇化、分界转移引发附缀化、语境吸收诱发关联化、韵律制约导致零形化以及主观性增强触发主观化等。此外,“无怪乎”与“难怪”“怪不得”等“怪”类副词的功能差异体现为使用频率下降、连词化倾向显著和书面语色彩浓重等三个方面。
本文梳理了汉语“一锅饭吃十个人”这类受施结构的研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利弊,从汉语自身理论——音义互动规律角度,分析了汉语“一锅饭吃十个人”的语用含义、语义限制和语法形式,探讨了汉语这类结构成立的原因和条件,认为汉语的音义互动原理是支配“一锅饭吃十个人”这类倒置结构的深层机制,是汉语章句组织实现语义顺畅的必要条件。
复杂名词短语限制(complexnounphraseconstraint,CNPC)指关系小句中的名词性成分不能从小句中提取出来作为主句话题。汉语中一些包含关系结构的句子可以违反这一限制。文章首先依据关系化类型和关系结构在主句中的句法位置,讨论违反CNPC实例的句法结构特点。然后,结合前人研究中违反CNPC的语义条件的分析,发现违反CNPC的实例在名词成分指称性、主句谓词类型方面均有限制,其中以宾...
有定性是语言学研究中的经典问题,具有类型学意义上的共性特征。过去的研究视其为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都有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或问题。有定性作为语法范畴,无法解释大量的形式与意义的错配问题。有定性作为语义范畴,则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语义原则来解释所有现象。另外,两种观点都没有涉及谓语动词的有定性以及有定效应的大量例外的问题。要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必须重新审视有定性的范畴属性。本文从6个方面论证了有定性的认知属...
感谢类动词“谢谢”除了表示感谢义之外,它作为话语标记也经常出现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对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的语料分析,对话语标记“谢谢”进行界定:语音上具有可识别性,句法上具有独立性,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功能上具有连接性。
独词句属语用学研究范畴。它一词成句,在语境中携带有多种表达内容,包括情感、意义及意图,且情感、意义、意图三者浑然一体,不可割裂。独词句是语用现象,但相关语用学理论因注重意义或意图,忽视情感,故无法合理解释独词句内容的浑然一体。叶斯柏森等学者提出的“整体观”更适合解释独词句情感、意义、意图不可分割的事实。
身势语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体系,包括各种具有交际功能意义的动作和姿态。在现实交际中,身势语不仅起到补充、强调和调节言语信息的作用,还可以代替言语行为单独使用,表达说话人的意向及内心情感。在俄罗斯,男性与女性由于社会文化所赋予的性别角色不同,其身势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别语用特征。探究俄语不同社会性别的身势语规范和标准,对于指导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不无裨益。
“预设”与“前设”源于何自然先生对同一经典外来理论术语“presupposition”的中文译文,所涉蕴涵指背景前提。本研究依据汉字语义分析和背景前提的前后存在情况开拓理论深度对两者做出不同界定,并考察两者在研究对象为中国现代喜剧小品语篇中的语用功能与实现方式及认知理据方面差异。研究发现:在中国现代喜剧小品中,“预设”起到了设置情景、深化主题的语用功能,“前设”的消失导致了幽默“笑”果的诞生;“预...
是非型正反问句是汉语方言里的一种特殊问句。它虽然具有与是非问句类似的结构形式,但表现出正反问句的性质:它对应于普通话、方言中的正反问句,在答语上要求选择“正”或“反”的形式作答;语义上只能表示无倾向性的询问;能够与其他正反问形式共存并用,但在语用目的、语气强弱及适用范围上有所不同。是非型正反问句是正反问句向是非问句过渡的产物,在汉语方言中有广泛分布。
二语语用能力是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中介语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对于二语语用能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学习者对二语语言知识和语用规则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而鲜有从双语系统角度来研究二语语用能力的发展问题。在双语理论视角下,二语使用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并不是完全脱离于母语的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而是一直处于动态的概念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二语语用能力的发展就是概念社会化的发展过程。
语用学从单一文化语境下的语言交际研究发展到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交互文化语用学(InterculturalPragmatics),在研究的理论视角、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尤其是在语境基础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语用学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交互文化语用学采用多维视角,探究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交际者选择某种通用语进行交流时,所体现的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互与融汇,描述与阐释该语境下所涉及的注意与意图、前...
文章首先利用已有文献材料和新的专题调查材料展示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现在”义的“而今”一词的读音及用字情况,随后运用语音历史层次演变思路分析“而”和“今”的读音演变由来,并辨析“而”和“今”的用字情况。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