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理论语言学 >>> 普通语言学 >>> 语法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语法学相关记录735条 . 查询时间(4.515 秒)
自20世纪90年代起,语言测试任务中的策略参与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然而长期以来,对策略在不同任务类型下参与的过程追踪研究仍显贫乏。本研究通过运用有声思维数据采集方法,对不同学习阶段的两组参试者在基于语篇的语法填空任务中的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质性分析与量化手段相结合的调研。研究分析了四类典型策略使用及两组学生在处理该任务时的策略选择差异,并归纳出了三种不同效果的语篇处理模式。研究结果一方面为深入理解该...
体标记“着”的语法化过程曾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因为把观察重点放在形态句法特征的变化上,所以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如“着”的语法化条件和阶段等)没有取得一致看法。“着”的语法化的临界性特征既有形态句法方面的,也包括语义语用方面的,这一演变最终是由语用推理来推动的——这是既有研究所未能指出的。持续体标记“着”来源于动词“着”,也是进行体“着”的直接源头,三者构成了一个复合语法化链。 关键词:语用推...
依据现存语用学理论进行的语法—语用界面研究通常以“显性意义—隐性意义”二分作为语法—语用界面相关问题的解释基础,多数以意向性作为意义生成和理解的前提。现存语用学理论模糊了语法、语用互动关系和语义、语用互动关系之间的界限;对语言规约性在话语解释中的认识不足。要破解语法—语用界面先行研究存在的问题仍需从语境出发。在语言语境方面,围绕语法形式与上下文结构之间的可容性,厘定各类语法形式的结构性制约条件。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山西方言研究经历了四个时期:山西方言研究的初创与探索期(1949—1965),山西方言研究的萧条与停滞期(1966—1977),山西方言研究的恢复与提升期(1978—1998),山西方言研究的兴盛与辉煌期(1999—2019)。文章对各个时期按研究内容从方言语音研究、方言词汇研究、方言语法研究、晋方言的分立、方言与民俗研究、区域方言研究、诗词用韵研究、学科交叉研究、方言与文化研...
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种研究方法,改变了语言学许多研究领域的面貌。语法转喻已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达成的共识是:无论是语法的结构还是语法运作的机制,背后都有转喻参与其中。相比之下,关于修辞转喻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初步比较了修辞转喻与语法转喻,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揭示了修辞转喻的一些特点,目的是进一步从认知的角度推进修辞转喻的研究。
任务式互动与二语语法习得之间的关系是二语习得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采用元分析方法,整合分析最近10余年来关于任务式互动与二语语法习得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任务式互动对二语语法习得有较强的促进作用;(2)任何类型的互动任务都会对二语语法习得起促进作用,但效果有差异;(3)任务的必要性特征影响习得效果;(4)习得效果与测试方式有关,书面测试效果好于口语测试;(5)语言学习环境影响习得效果,...
朴学风格语法研究以其全面、客观、简明的特性以及浓郁的人文气息,对汉语二语教学有着天然的适应性。全面性表现为该类研究对语言事实观察、描写十分全面,归纳出的规则也较为周全可靠,可有效限制二语学习者的“规则泛化”以及“负迁移”;客观性表现在该类研究倡导关注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心理机制,避免教学时教师的主观臆断;简明性表现在该类研究的操作方法简单易用、所得结论明晰易懂;人文性表现为该类研究重视汉语里文化因素的...
"好像"的历时发展路径为:动词性偏正短语→像似义动词→像似义副词→揣测情态副词→委婉情态副词→话语标记。"好像"在现代汉语口语中衍生出的话语标记用法,其负载着特有的话语功能,学界关注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据分析,"好像"特有的话语功能主要有主观评述,以不确定形式委婉传递说话人的真实想法,体现说话人对事态的否定和不满,说话人记忆模糊下的话语连接。但"好像"还没有发展到典型话语标记这样成熟...
“每”是外部量化的全称量词,“都、皆、所有、全”是内部量化的全称量词,根据句法规则,两类量词不共现,但基于修辞动因,会有表语用强调的少数共现用例。“所有、全”与“皆、都”可以自由共现,并经过了语用强调到常规表达的语法化。到了现代,“每”可以自由地量化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与“皆、都”共现的用例极大地增多,且进入了很多原来不被允许的句法位置;“都”也实现了功能扩展,可表示外部关系。不过即使如此,“每”...
“无怪乎”从跨层结构短语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街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涉及的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有:跨层结构词汇化、分界转移引发附缀化、语境吸收诱发关联化、韵律制约导致零形化以及主观性增强触发主观化等。此外,“无怪乎”与“难怪”“怪不得”等“怪”类副词的功能差异体现为使用频率下降、连词化倾向显著和书面语色彩浓重等三个方面。
有定性是语言学研究中的经典问题,具有类型学意义上的共性特征。过去的研究视其为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都有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或问题。有定性作为语法范畴,无法解释大量的形式与意义的错配问题。有定性作为语义范畴,则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语义原则来解释所有现象。另外,两种观点都没有涉及谓语动词的有定性以及有定效应的大量例外的问题。要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必须重新审视有定性的范畴属性。本文从6个方面论证了有定性的认知属...
昆明方言“挨”有动词、与事介词、处置式、被动标记和连词五大类用法,其下分别下辖12个小类用法,包括:动词“挨”的“接触义”“承受义”“磨蹭义”;与事介词“挨”的“受益”“指涉”和“相与”三个关系子系统等等。我们对比“挨”各个用法的语义功能和出现的句法环境与条件,分析“挨”的两条语法化路径以及演变源头动词“挨”在语义虚化过程中的语义滞留现象。同时还发现了“挨”在虚化过程中的语音渐变规律和音变逆转现象...
本文通过梳理基线/阐释理论框架下的英语限定词、时态、情态、语态、体态、归一性和小句等结构系统及其功能研究,深入考察了认知语法的语言系统观和层次观。我们认为,从早期研究看,认知语法在语言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研究方面存在不足,但在后期和当前研究中,语言结构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成为了认知语法的核心课题,相关论述填补了前期研究的漏洞,因此学界需要重新认识和全面把握认知语法理论。
湖南泪罗湘语里表所在、所从由的介词及表动作持续、状态持续的体貌形式依是否含有“使然”的语法意义而分为“在”和“到”“踮到”两套,两套形式的意义和用法有所不同。对汨罗相关语言事实进行梳理可以看到:这两套形式有“使然”与“非使然”之别,其根源在于表所在的介词来源于两套不同的动词,语法化过程中动词“到”“足古到”的语义滞留促成了“使然”语法意义的产生,并最终形成了“使然”的语法范畴。
通泰方言位于汉语方言官话和非官话交界处,方言过渡性特征明显。动词后附成分在该地区有两种,“叨”和“啊”,二者语音形式不同,来源也不同。“啊”来自于“附着”义的“著(着)”,表现出与吴语的渊源;“叨”来自于“到”,来源与周边方言不同,与南通成陆史有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