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医学工程”相关记录1885条 . 查询时间(3.467 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发现预测健康衰老的新型生物标记物(图)
代谢 细胞,器官
2025/4/1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免疫力数字解码”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批准号:92374112)等资助下, 西湖大学医学院郑钜圣研究员、郭天南研究员,联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裕明教授,在中老年人群健康衰老状态以及相关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早期预警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纵向血清蛋白质组揭示健康衰老及相关慢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Longitudinal serum proteome mapping rev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大豆时空组学领域取得新进展(图)
遗传发育 器官 数据
2025/3/6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38820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田志喜团队在大豆时空组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成功构建并发布了第一个国产大豆(中黄13)时空转录图谱。研究成果以“大豆器官发育的大规模整合转录组图谱(A large-scale integrated transcriptomic atlas for soybean organ developme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医工学院揭牌成立(图)
医工学院 成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5/4/22
日前,哈工大(深圳)医工学院成立揭牌仪式举行。医工学院揭牌,标志着哈工大(深圳)在医学与工程学科交叉融合领域开启新航程,我国智能医学领域迎来一股创新力量。

国内首个医疗大模型应用检测验证中心成立(图)
模型 检测 验证
2025/4/22
医疗大模型正被探索应用于疾病预测、辅助诊断、个性化治疗、药物发现等各细分领域,但医疗大模型仍面临准确度、可解释性、数据隐私、医学伦理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落地应用,2025年1月3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国内首个医疗大模型应用检测验证中心,打通“训评用一体化”链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公示一项目资助结果(图)
资助 基金 医学科学部
2025/1/14
2024年12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公示第二批专家推荐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资助结果。
为“迷你心脏”搭“房子”,追寻微塑料攻击之谜
迷你心脏 微塑料 芯片
2025/1/3
微纳米塑料(MNPs)广泛分布于生态系统中,目前已成为全球新型污染物。人体血液和多脏器中均被证实可以检测到微纳米塑料的存在,而此前已有研究证明,MNPs具有潜在的心脏毒性。

植入式传感器可持续监测炎症水平(图)
植入式 传感器 监测 生物工程
2025/1/3
受大自然启发,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工程师团队开发出一种植入皮下的传感器,可实时跟踪活体动物蛋白质水平的波动,测量炎症标志物的变化。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标志着医学检测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D打印创建出迄今最小人体微血管
3D打印技术 血管 药物
2024/12/24
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和中国清华大学科学家联合研发出一项开创性的3D打印技术,成功创建出迄今最小的人体微血管。这一进展有望为科学家提供一种全新的药物测试方法,从而终结使用动物进行药物测试的历史。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德国应用化学》杂志。
李兰娟:生物医学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生物医学 人工智能 智能化技术
2024/12/20
李兰娟:生物医学是一门融合了基础科学、临床医学与技术创新的综合性学科,是医学、工程、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近年来,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生物医学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生物医学将迈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时代,未来将聚焦个体或群体的孪生信息网络构建,开展智能化技术与健康医学的交叉探索。
世界上最细的“意大利面”可用于治愈伤口
甲酸 淀粉 纳米面
2024/12/20
近日,一项发表于《纳米级进展》的新研究称,科研人员将比人类头发细200倍的“意大利面”细丝编织成绷带,可帮助预防伤口感染。

科学家研制出便携式多疾病核酸检测设备(图)
核酸检测 设备 临床诊断
2024/12/20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玉坤教授团队研发出用于同时检测多种疾病的紧凑型高灵敏度光热RT-LAMP芯片,并基于此研制出便携式多疾病核酸检测设备,将助力30分钟内实现疾病的现场精准快速诊断。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并入选期刊亮点推荐论文。

2024医工交叉十大创新热点方向发布,生物医学大模型排第一(图)
生物医学 医工融合 人工智能
2024/12/20
2024年11月21日,由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中关村智友研究院联合发起的《2024医工交叉十大科技创新热点方向》报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