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理论物理学”相关记录1058条 . 查询时间(3.589 秒)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提出寻找透镜引力波新方法(图)
引力 探测 电磁
2025/4/12
2015年,科学家通过引力波探测到双黑洞并合信号。2017年,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及其多波段电磁信号被发现。2019年,科学家探测到质量超过100倍太阳质量的中等质量黑洞。随着LIGO/Virgo/Kagra(LVK)合作网络推进,已确认超过百例引力波事件。研究正从“发现模式”转向“常规观测模式”。未来,随着更多引力波事件的积累,科学家有望探测到透镜引力波。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热木星周围超短周期行星形成新机制(图)
行星 天文台 引力
2025/4/13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领衔的研究团队,揭示了热木星周围的超短周期行星伴星的形成机制,并利用该模型探讨WASP-47系统中行星的形成演化历史,发现巨行星扰动、轨道共振俘获与恒星潮汐效应的协同作用是这一特殊构型形成的关键驱动要素。

2025年3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室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 (1121组) 吴凯丰研究员团队与香港科技大学何山博士、湖北文理学院梁桂杰教授等合作,开发了硒化锌(ZnSe)基量子点热延迟发光新体系,并揭示了表面缺陷态介导的热延迟发光新机制。进一步,研究团队将量子点的热延迟发光拓展至紫光区间,为设计高能光子驱动的光化学反应的光敏剂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科研人员揭示极端天体的“射电静默”特性获进展(图)
射电 磁场 辐射
2025/2/27
磁星是一类具有超强磁场的中子星,其磁场强度可达地球磁场的数万亿倍。尽管磁星在X射线和伽马射线波段表现出剧烈的活动,但它们在射电波段的辐射却极为罕见。目前,仅有六颗磁星被探测到射电辐射。这种“选择性静默”现象引发了天文学家的广泛关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中喷注重建的一种新颖量子实现(图)
量子力学 噪声
2025/2/26
2025年2月19日,北京大学周辰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刘东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阮曼奇研究员与其合作者在高能物理与量子计算的交叉领域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他们首次将量子近似优化算法(QAOA)应用于高能物理实验中的喷注聚类问题。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量子计算在高能物理中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量子计算在基础科学中的实际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项链状超导磁通态被发现——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图)
超导磁通态 磁场 磁通涡旋
2025/2/18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观测到最强逻辑形式量子关联(图)
观测 量子 空间
2025/2/1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许金时研究组与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马杰等,发展了适于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2025年1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报道了这一成果。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在太阳暗条磁场结构方面取得研究进展(图)
太阳 磁场 结构
2025/2/27
2025年1月27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利用NVST和ONSET等太阳望远镜数据,通过追踪太阳耀斑物质运动轨迹示踪出完整的太阳暗条磁场结构,从而揭示了太阳暗条爆发前真实的磁场结构是具有非常复杂缠绕结构的磁绳。该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中国科学院嫦娥五号玄武岩研究揭示20亿年前月球存在弱磁场(图)
磁场 遥感'数据
2025/1/5
由发电机产生的月球磁场可以反映其内部结构和热状态,并能够影响月表环境。因此,研究月球磁场的变化过程可以为剖析月球演化历史提供重要约束。阿波罗时代至今的遥感数据和月表原位测量表明,月球现在不存在类似地磁场的全球性偶极磁场,但阿波罗返回样品的古强度数据以及部分磁化的月壳指示,月球可能曾有发电机磁场。已有的现代月球古强度数据集中在30亿年前,而30亿年后的阿波罗数据均来自经历过强烈冲击改造的表土角砾岩,...

我国学者实现亿原子级拉曼光谱量子力学模拟(图)
亿原子级 拉曼光谱 量子力学模拟
2025/1/16

中国科学院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揭示首个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图)
月球 磁场 信息
2024/12/20
2024年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专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做出的又一项创新成果刊登在《自然》(Nature)上。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样品中记录的约28亿年前的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该时期发生了反弹,与先前认为的月球磁场在约31亿年前急剧下降且一直处于低能量状态不同。这是人类得到的首个月背古磁场信息,为我们认识月球磁场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锚点,进而为“月球磁场发电机”时空演化和驱动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现固态单自旋最优化投影测量(图)
固态单自旋 最优化 投影测量
2025/1/6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的科研人员在空间引力波探测信号识别领域取得进展。该团队开发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创新方法,可高效探测和分析空间引力波探测器的极端质量比旋近(EMRIs)信号,将为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与数据分析提供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中国科学:物理、力学和天文学》上。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陈增兵、尹华磊团队提出兼具高效性和鲁棒性的异步量子中继协议(图)
异步 量子中继协议 鲁棒性
202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