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学”相关记录30808条 . 查询时间(2.83 秒)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荧光-力学共标记系统辅助胃癌侵袭性研究取得进展(图)
力学 系统 蛋白
2025/4/21
癌症的侵袭转移是造成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表现为组织硬度的增加,这种硬度增加与生物调节蛋白密切相关。由于调控蛋白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组织力学和生物调控蛋白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研究取得进展(图)
骨骼 机器人 系统
2025/4/21
2025年4月21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人机多维度适配与共融交互控制方面取得新进展,面向偏瘫患者下肢康复,设计了一款双侧髋-膝-踝全柔顺驱动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并提出了一种多层级交互控制方法。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东秀珠研究团队系统阐述古细菌转录后调控机制(图)
东秀珠 系统 细菌 基因
2025/4/19
2025年3月11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东秀珠研究团队在 Trends in Microbiology 在线发表了题为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in archaea" 的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古菌转录后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其在基因表达调控、环境适应及进化关联中的核心作用,为理解三域生命基因调控网络提供了新视角。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科研人员培育的牧草新品种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图)
植物 蛋白 群体
2025/4/19
2025年4月18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文浩研究组和白文明研究组选育的中科1号黄花苜蓿和中科1号杂花苜蓿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苜蓿作为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牧草,具有高产、高蛋白含量、适应性强等特点。我国苜蓿主要种植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干旱半干旱区域,这些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制约着苜蓿的产量和品质。与生产上广泛种植的紫花苜蓿相比,黄花苜蓿、杂花苜蓿具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在泥炭地过去百年水文演变方面取得进展(图)
水文 气候 生态系统
2025/4/21
泥炭地土壤碳库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碳库,具有碳密度高、稳定维持极大的依赖于水淹厌氧环境等特点,全球变化及其诱发的水文环境多变造成泥炭地碳汇功能复杂多变,极易成为“碳炸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泥炭地水文环境演变的两个关键驱动因素,随着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新的人类世时代,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已经对泥炭地水文环境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厘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下长时序泥炭地水文环境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制,是...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方庆团队撰写人工智能驱动的环形RNA发现特邀综述(图)
赵方庆 人工智能 基因 分子
2025/4/19
环形RNA是一类具有特殊环状结构的RNA分子,其独特的闭合结构可抵抗核酸外切酶降解,相较于线性RNA更加稳定。2025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环形RNA在基因表达调控、生物发育及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多种疾病针对和治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与治疗靶点。此外,随着环形RNA合成技术的发展,环形RNA平台也在RNA适配体、基因编辑和RNA疫苗等领域展现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环形RNA在细胞内丰度极...

陕西省西安植物园当选优良植物新品种国家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图)
植物新品种 创新联盟 副理事长
2025/4/18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真核生物隐藏的多顺反子表达能力发掘与技术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基因 进化 酵母
2025/4/20
在原核生物中,功能相关的基因大多以操纵子的形式成簇排列,并通过多顺反子转录本实现协同表达。这种多顺反子机制不仅有助于原核生物对复杂生物过程的精确调控,也发展成为一种原核生物特有且高效的基因表达技术手段。然而,随着真核生物进化出依赖mRNA5'端帽结构的翻译起始机制,操纵子结构及多顺反子表达能力丧失,导致常规的多顺反子表达策略难以在真核生物中应用。因此,主流观点认为真核生物已不再具备多顺反子表达能力...

低遗传多样性物种如何长期续存,一直是保护生物学关注的热点问题。雪豹(Panthera uncia)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山脉高原生态系统的濒危旗舰物种,其分布范围涉及亚洲12个国家,是全球栖息地海拔最高的大型猫科动物。目前野生雪豹种群数量估计为4,678–8,745只,其中约50%分布于中国;其野生种群仍面临栖息地破碎化、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干扰等持续威胁。然而,关于雪豹的种下分类、濒危历史、近交和遗传负...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揭示miRNA进化在脊椎动物起源和分化中的关键作用(图)
进化 脊椎动物 基因
2025/4/21
国际分子进化领域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富花研究团队题为“Coding Genes Helped the Origin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Intragenic MicroRNAs”的研究成果。该工作揭示了基因内含子中miRNA的发生和分化推动性状进化的机制,并首次阐释了其在脊椎动物起源和早期...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在工程化外泌体治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工程 治疗 损伤 神经
2025/4/18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I)损伤是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共同病理机制。2025年4月17日,过程工程所生物药制备与递送全国重点实验室与朝阳医院合作,基于大量眼内液临床样本,设计并创制了工程化神经干细胞外泌体(CataKNexo),在动物模型上通过病灶部位的精准靶向以及抗氧化损伤-神经保护的双效协同,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工作于4月15日发表在Cell Reports Medici...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自噬蛋白ATG-9调控溶酶体的功能(图)
蛋白 活性 损伤
2025/4/17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宏团队在自噬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发现了自噬关键蛋白ATG-9通过调控磷脂翻转酶活性以促进受损溶酶体修复的分子机制。这一发现为溶酶体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代表团访问巴西(图)
中国科学院 微生物 巴西 耐药
2025/4/21

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开放微生物菌种资源库查询端口,促进科技共享与创新(图)
微生物 菌种资源库 查询端口
202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