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化学”相关记录1983条 . 查询时间(2.716 秒)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荧光-力学共标记系统辅助胃癌侵袭性研究取得进展(图)
力学 系统 蛋白
2025/4/21
癌症的侵袭转移是造成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表现为组织硬度的增加,这种硬度增加与生物调节蛋白密切相关。由于调控蛋白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组织力学和生物调控蛋白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腐蚀(MIC)已成为威胁海洋工程、油气输送和医疗器械等国家重大工程领域装备安全运行的重大挑战。其中,硫酸盐还原菌(SRB)等微生物引发的局部腐蚀因其隐蔽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被称为材料失效的“隐形杀手”。在强腐蚀介质、动态载荷与微生物膜协同作用的极端工况下,传统高强钢材料长期面临强度、耐蚀性与抗菌性能难以兼顾的困境。开发兼具超高强度、优异耐蚀性和高效抗菌性能的新型结构材料,已成为国际材料科学...


甾体激素药物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全球获准上市的甾体药物超过400种,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美元。据WTO统计,全球甾体激素类原料药类贸易规模总额在300亿元,中国占总规模的20%左右。不同于依赖植物源甾体母核原料为基础的前两代技术,第三代技术(甾体激素工业3.0)致力于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通过葡萄糖等廉价原料直接发酵合成甾体药物,被视为绿色生物制造的重要方案。尽管第三代技术在20世纪90...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杨怀义团队揭示内含肽无痕剪切及高剪切活性关键位点(图)
肽 活性 蛋白
2025/4/19
2025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杨怀义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A unique THN motif is critical for enabling efficient C-terminal traceless cleavag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内含肽gp41-1具有无痕剪切能力,并解析出其无痕剪切及高剪切活性的关键位点。

环二核苷酸(cyclic dinucleotides,CDNs)是一类重要的信号分子,在天然免疫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哺乳动物细胞中,天然免疫受体cGAS感知细胞质中的异常DNA后,催化产生2'3'-cGAMP这一特殊的CDN分子,其可结合并激活接头蛋白STING,进而诱发广泛的免疫应答。cGAS-cGAMP-STING通路的重要性已超出普通天然免疫通路的范畴,在感染免疫、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细胞自...

中国科学院精氨酸促癌新机制获揭示(图)
肿瘤 免疫 分子
2025/4/12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教授胡海联合团队阐明了乳腺癌微环境中恶性细胞与免疫细胞通过精氨酸代谢协作促进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为靶向代谢的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李峰团队在mRNA递送系统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李峰 系统 基因 蛋白质
2025/4/13
2025年4月3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高致病性病毒与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李峰研究员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Nano Letters发表了一项题为“The RNA Landscape of In Vivo-Assembled MS2 Virus-Like Particles as mRNA Carriers Reveals RNA Contamination from Host Viruses”...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发展环形RNA适配体技术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新策略(图)
治疗 蛋白 沉积
2025/4/13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玲玲研究组揭示了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R(PKR)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与进展过程中异常激活的分子病理特征,开发了基于具有分子内短双链结构环形RNA(ds-cRNA)抑制PKR异常激活的策略。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解析小麦串联激酶免疫新机制(图)
解析 酶免疫 蛋白
2025/4/13
2025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领衔的植物免疫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了串联激酶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全新免疫机制,即一个非典型的NLR蛋白WTN1与串联激酶WTK3协同识别病原菌的效应蛋白激发免疫反应,表现对多种小麦真菌病害的抗性。这一成果突破了领域内对串联激酶作用机制的认识,发现了串联激酶与传统NLR蛋白协同抗病新范式,填补了植物串联激酶免疫调控途径的空白,为作物广谱多抗...

2025年3月28日,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领衔的植物免疫团队和合作者在Science发表题为“A wheat tandem kinase and NLR pair confers resistance to multiple fungal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串联激酶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全新免疫机制:一个非典型的NLR蛋白WTN1(Wheat...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科研人员阐析水稻适应高铁红壤土的分子机制(图)
壤土 分子机制 蛋白质
2025/4/19
红壤土富含Fe3+,我国的红壤土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总面积达218万平方公里(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栽培水稻的主要起源和驯化地。铁作为多种蛋白质的重要辅助因子,是所有生物体中不可或缺的微量金属元素。植物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对铁有较高的需求。然而,土壤中铁含量过高会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长期在红壤土生长的水稻对高铁毒害有一定抵抗力,但是其机理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