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Science相关记录1752条 . 查询时间(0.166 秒)
2025年4月2日,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琚宜文教授受到国际一流学术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中国科学院一区TOP)邀请,联合昆明理工大学魏爱英副教授、薛传东教授以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英超研究员等研究团队,发表了题为“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the Mississippi Valley-type zinc-lead deposit and hyd...
2025年3月28日,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领衔的植物免疫团队和合作者在Science发表题为“A wheat tandem kinase and NLR pair confers resistance to multiple fungal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串联激酶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全新免疫机制:一个非典型的NLR蛋白WTN1(Wheat...
近日,张友军团队揭示虫媒病毒通过双向调控媒介昆虫和寄主植物进而促进病毒病暴发流行的新机制。相关结果“A plant virus manipulates both its host plant and the insect that facilitates its transmission”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IF 11.7)。
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所提出169个具体目标(Targets)中,与湿地相关的有75个。湿地作为对全球变化敏感但提供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系统类型,探究其长期的变化特征对于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我国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专门立法保护湿地,湿地保护与修复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构建高精...
自1931年Kistler开创性提出气凝胶概念以来,气凝胶相关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作为一种具有三维固体网络和连续孔结构的关键纳米材料,气凝胶展现出超低密度、超高孔隙率、极高比表面积和极低热导率等一系列独特性能,已在材料科学、溶胶-凝胶化学、物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中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气凝胶本征的机械脆性导致其结构和功能可设计性受限。3D打印技术突破了传统加工方法的局限,轻松实现气凝胶宏观...
微生物在微观尺度上彼此之间以及与它们的多细胞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空间模式。以往的技术,包括16S/18S/ITS扩增子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缺乏同时研究宿主与其众多定殖微生物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能力。这种局限性阻碍了对植物或动物组织内宿主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理解。空间宏转录组学(SmT)和空间宿主微生物群落测序(SHM-seq)技术是一项最近新兴的技术,该技术利用16S rRNA、18S r...
2024年12月20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唐卿研究员和沈树忠院士等联合中外多家科研单位在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以长文形式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建立早期地球化石大数据,利用超算和人工智能等分析方法首次绘制了地球从20到5亿年前,约15亿年的高精度生物多样性演化历史,揭示了地球上的早期生命是通过漫长的演化历程,经历多次大辐射和大灭绝事件后,最终演化出约5亿年前的复杂生态系统。该...
近日,生物科学技术学院黄超老师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Cell子刊,5年平均影响因子20.1)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PM:Rapid Detection of Chloroplast RNA Editing Efficiency”的实验技术性文章,该文章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建立的一种简便快速检测叶绿体RNA编辑效率的新技术。
2024年12月15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单位的多名学者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题为More rapid lake heatwaves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湖泊热浪这一湖泊表层水温的极端事件2024年来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已有大量研究发现,伴随湖泊表层变暖,湖泊热浪的强度和时长...
2024年12月13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于道成副教授与其博士生导师、阳明交通大学(中国台湾)黄金维教授合作,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Transforming coastal mapping from space》。黄金维和于道成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这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首次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
NASA, IBM, and 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have released an expanded version of the open-source Prithvi Geospati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foundation model to support a broader range of geographical...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孙涛实验室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Assessment of Single-Cycle M-Protein Mutated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as a Safe and Immunogenic Mucosal Vaccine Platform for SARS-CoV-2 Immunogen Deliv...
在现代地球上,板块俯冲改变着对流地幔的化学组成,与之相关的典型地幔源区被广泛研究和论证。然而,在地质历史时期,对流地幔的化学不均一性始于何时,地球动力学演化及关键构造事件是否改变着对流地幔的化学成分,这些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课题组刘鹤研究员指导博士研究生陈茜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上述问题展开了详细研究,相关成果2024年10月16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
作为地球气候系统最大的热储库,海洋吸收了90%以上人类活动造成的地球能量盈余。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海洋增暖主要发生在海洋上层,下层的温度变化则很小。这种差异反映为海洋较小的瞬时热储存效率(全球平均海洋温度变化与平均海表温度变化之比),目前其观测值仅为0.1左右。那么,在更长时间尺度上,海洋热储存效率能达到多少,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又是什么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全球海洋和气候研究中心(GOCRC)及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LORS)王春在研究员团队,利用一系列全球气候模式试验,证明了超级厄尔尼诺现象是热带三大洋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发现热带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耦合效应在超级厄尔尼诺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成果由LTO博士后范汉杰(现任中山大学副教授)作为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员作为通讯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